[外地]培训机构“玩失踪”,怎样遏制
作者: 本网 | 发布时间: 2010/12/25 22:44:36 | 4736次浏览
培训机构“玩失踪”,怎样遏制
前几天,开张未满半年的课外辅导培训机构“学易教育”突然关门,宣布破产的老板不知去向,100多名已缴学费的学生和一些老师的工资没了着落。
社会培训机构“玩失踪”并非首例。从去年的“灵格风”、“凯恩英语”等机构关门,到这次的“学易”,再一次折射出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。如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,今后还会发生更多的“关门”事件。
门槛太低留下隐患
此次 “学易教育”5个培训点都已关闭,学员和员工全联系不上老板。不难看出,突然倒闭的几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都有一条相似之路:老板携款不知踪影,学员学费无法赔偿兑现,难于追究其责任等。
职业培训专家沈存道说,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门槛太低,给“关门失踪”留下隐患。根据现有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,目前申办一个民办培训机构,只需要30万到50万元注册资金,自有或者租赁一定面积的教学场地,以及数名专职教学人员等条件,就可获得办学许可证,并不需要任何的担保或保证金。有的培训机构从审批、组建到开张营业,不过几天时间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上海共有2000家左右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。“门槛太低,人人都能挤进来分一杯羹,到后来只能砸了培训的招牌。”业内专家普遍认为,培训机构办学成本低,收效快,导致市场“迅速膨胀”,鱼龙混杂,乱象丛生。
监管责任人必须明确
专家坦言,此类事件接二连三发生,虽然事后有关部门积极追究责任,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。专家形容,这就好比身体出现溃疡,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的,可以擦擦药膏等解除病痛;如果连续不断地出现溃疡,则说明机体出了系统性问题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屡屡出现同一问题,也不是偶然现象,而是政府的管理机制出了问题。
据了解,社会培训机构管理涉及教育、民政、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,教育部门着重在颁发“准生证”上把关,而民政部门管理只限于财务和税收等方面,至于办学过程当中出了什么问题,多个“婆婆”都不闻不问,很容易滋生监管盲区。
专家认为,对于社会培训机构,必须改变因“多个婆婆”而造成的监管盲区,明确责任主体,追究责任要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。“只有这样,才会转变漠视态度,从主观上重视问题,加以改善。”
对有问题的培训机构,主管部门不能姑息,有一个查一个,查到一个罚一个,罚到非法办学者“倾家荡产”,才能对后来者起到警示作用。
取消年费制,降低风险
据了解,现有社会培训机构基本采取年费制,学员一次性付清课程学费,方可报名。业内人士建议,要降低风险,保障学员权益,必须取消年费制。
国外一些经验也值得借鉴。澳大利亚规定,所有民办培训机构,一次收费不能超过3个月,无形中压缩了“玩失踪”的利润空间。记者从市教育部门得知,本市将探索社会机构培训费按月支付等细则,并着手制订校外培训机构的统一准入标准,严把入口关。
民办教育专家还建议,为避免办学者突然携款潜逃,可引入“保证金”制度,当培训机构申请办学许可时,要求提供第三方担保,万一出现纠纷,可由担保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据了解,现有社会培训机构基本采取年费制,学员一次性付清课程学费,方可报名。业内人士建议,要降低风险,保障学员权益,必须取消年费制。
国外一些经验也值得借鉴。澳大利亚规定,所有民办培训机构,一次收费不能超过3个月,无形中压缩了“玩失踪”的利润空间。记者从市教育部门得知,本市将探索社会机构培训费按月支付等细则,并着手制订校外培训机构的统一准入标准,严把入口关。
民办教育专家还建议,为避免办学者突然携款潜逃,可引入“保证金”制度,当培训机构申请办学许可时,要求提供第三方担保,万一出现纠纷,可由担保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加强行业自律刻不容缓
这两年,接连发生的几桩社会培训机构“人去楼空”事件,让不少人一度对教育培训机构丧失信心。但社会培训市场并不是“一抹黑”,同样造就了新东方、学大等效益信誉不错的机构,甚至还有一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海外上市。他们的辉煌成就,对一些中小型培训机构也有启示。
业内人士建议,社会培训领域应建立相关行业协会,加强行业自律。由于旺盛的需求,许多人看好教育培训的美好“钱景”,不管有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,都“砸”钱进来。专家指出,对于教育培训机构来说,端正办学动机是自律前提。“培训机构虽然与传统教育不同,但也不能脱离教学这个中心。”评判培训机构办得好不好,并不是说规模多大,或加盟店多少,而是最终看学员是否感到满意,社会培训机构要以此衡量办学水平,其社会效益最终才能实现。(记者 彭薇 李爱铭)